【醉翁亭记文言文原文翻译】《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和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以下是对《醉翁亭记》的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进行展示。
一、文章概述
《醉翁亭记》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他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以及与民同乐的思想。文章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是古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文言文原文 | 现代汉语翻译 |
|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 滁州四面都是山。其中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美丽。远远望去,草木茂盛、景色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
|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
|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 山势曲折,道路转弯处,有一座亭子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之上,这就是醉翁亭。 |
|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 建造这座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自己。 |
|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得不多就醉了,而且年纪最大,所以给自己取号叫“醉翁”。 |
|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是从心中体会,寄托在酒中。 |
|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至于太阳升起,林间的雾气散去;云气归来,山洞变得昏暗,这便是山间的早晚景象。 |
|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 野花开放,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荫;秋风霜降,天高气爽;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这是山间的四季景象。 |
|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清晨前往,傍晚归来,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 到了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和小孩来来往往不断,这是滁州人出游的情景。 |
|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 在溪边钓鱼,溪水深鱼肥;用酿泉水酿酒,泉水香醇,酒味清冽;山上的野味和野外的蔬菜,杂乱地摆在面前,这是太守设宴。 |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 宴会的欢乐,不是因为音乐,而是投壶中了,下棋赢了,酒杯交错,人们起起坐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的欢乐。 |
|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 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
三、总结
《醉翁亭记》通过描写醉翁亭周围的自然风光和人们的游乐场景,展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欧阳修高超的文学造诣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散文,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表达,反映了作者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豁达的精神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