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得咎成语解释】“动辄得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有行动就受到责难或惩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做事时非常谨慎,生怕做错事而招致责备。它强调了在某些环境下,行为稍有不当就会被追究责任的状况。
成语详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动辄得咎 |
| 拼音 | dòng zhé dé jiù |
| 释义 | 一有行动就受到责难或惩罚。 |
| 出处 | 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人君之治,动辄得咎,故不敢轻言。”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一种因过于谨慎或环境苛刻而导致的行为限制。 |
| 近义词 | 举步维艰、如履薄冰、谨小慎微 |
| 反义词 |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
| 感情色彩 | 贬义 |
| 语法结构 | 偏正短语 |
使用场景举例
1. 职场中:员工因害怕犯错,做事小心翼翼,动辄得咎。
2. 教育中:学生因为老师严厉,稍有失误便被批评,形成动辄得咎的氛围。
3. 管理中:领导对下属要求极高,导致下属不敢轻易行动,怕出问题。
总结
“动辄得咎”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高压或严格环境中,因担心犯错而不敢行动的状态。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一些管理方式较为严苛或文化氛围较为压抑的环境中。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在面对压力时,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行为与选择,避免因过度紧张而影响正常发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