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知识 > 甄选问答 >

百无一是历史典故

2025-11-19 08:27:17

问题描述:

百无一是历史典故,快急死了,求正确答案快出现!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9 08:27:17

百无一是历史典故】“百无一是”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毫无可取之处,一无是处。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成语释义

成语 百无一是
拼音 bǎi wú yī shì
含义 指没有一样是对的,形容毫无可取之处
出处 古代文献中常见,如《后汉书》等
用法 多用于批评或贬低他人,语气较重

二、历史来源

“百无一是”最早见于东汉时期的历史著作《后汉书·王符传》中,原文为:“人之有才,百无一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缺乏才能,那么他身上就没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

后来,这一表达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成语,广泛用于文学、诗词、日常口语中,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几乎没有任何优点。

三、相关典故

典故名称 出处 内容简介
王符之言 《后汉书·王符传》 王符指出,若人无才,则百无一是,强调才能的重要性
韩愈评人 《韩昌黎文集》 韩愈曾用“百无一是”来形容某些官员的无能与腐败
《红楼梦》引用 《红楼梦》 曹雪芹在描写人物时,也常用此成语来讽刺某些角色的无能

四、现代应用

在现代汉语中,“百无一是”虽然仍保留其贬义色彩,但使用频率已有所下降。更多时候人们会使用“一无是处”、“毫无价值”等更通俗的说法。

不过,在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该成语依然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准确传达出对某人或某事的否定态度。

五、总结

“百无一是”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才和品德的重视,也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着语言表达的作用。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应力求完美,避免成为“百无一是”的人。

项目 内容
成语 百无一是
含义 没有一样是对的,形容毫无可取之处
出处 《后汉书》等古代文献
用法 多用于批评或贬低
现代使用 使用较少,多用于文学或正式场合

通过了解“百无一是”的出处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丰富性,也能在日常交流中更加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