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聋发聩的基础意思振聋发聩的基础意思是什么】“振聋发聩”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某种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能够唤醒人们的思想意识。然而,很多人对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并不清楚,甚至有人误以为它仅指声音大、响亮。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一成语的真正意义,以下将从基础意思出发,进行详细解析,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总结。
一、成语“振聋发聩”的基础意思
“振聋发聩”字面意思是“使耳聋的人听到声音”,引申为“发出强烈的声音,让人震惊、醒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清代黄宗羲的《与陈处士书》,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论有强烈的震撼力,能唤醒人们的良知或警觉。
在现代汉语中,“振聋发聩”多用于形容一种观点、言论或事件具有极大的冲击力,能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深刻的思想反思。
二、常见误解与正确理解
| 项目 | 内容 |
| 常见误解 | 认为“振聋发聩”只是指声音大、响亮 |
| 正确理解 | 指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思想冲击力,能唤醒人们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评论、文章、演讲等场合,强调其影响力 |
| 含义延伸 | 可引申为“警钟长鸣”、“醍醐灌顶”等类似表达 |
三、成语的结构与来源
- 振:振动、惊动
- 聋:听觉迟钝或失聪
- 发:发出、引发
- 聩:耳聋、听不清
整体来看,“振聋发聩”是通过比喻的方式,强调一种“打破沉寂、唤醒意识”的力量,而不是单纯的声音大小问题。
四、使用示例
1. 他的演讲内容振聋发聩,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受触动。
2. 这部纪录片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可谓振聋发聩。
3. 面对现实的残酷,我们需要一些振聋发聩的声音来唤醒大众。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振聋发聩 |
| 基础意思 | 形容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能唤醒人的思想 |
| 常见误解 | 误认为只是声音大 |
| 使用场景 | 评论、文章、演讲等 |
| 含义延伸 | 警钟长鸣、醍醐灌顶 |
| 来源 | 出自清代黄宗羲《与陈处士书》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振聋发聩”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想力量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社会时,需要有敢于发声、勇于批判的声音,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觉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