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开仓济民原文及翻译】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以清廉正直、关心民生著称。他在担任江苏知县期间,曾因饥荒严重,果断开仓放粮救济灾民,展现了他“民为贵”的思想和为民请命的精神。以下是《郑板桥开仓济民》的原文与翻译,并附上总结表格。
一、原文:
> 郑板桥宰潍县,岁大饥。人相食。板桥曰:“此何时?可守钱眼耶?”乃发谷赈民。或阻之,曰:“此非县官法也。”板桥曰:“此何时?可守法耶?”遂发谷四万石,民赖以活。
二、翻译:
郑板桥在担任潍县县令时,遇到严重的饥荒,百姓饿得互相吃人。郑板桥说:“这是什么时节?还能守着钱袋子不作为吗?”于是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有人劝阻他说:“这不符合县官的制度。”郑板桥说:“这是什么时节?还能死守制度吗?”于是发放了四万石粮食,百姓因此得以存活。
三、(文字+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人物 | 郑板桥(清代官员) |
| 事件 | 开仓放粮救济饥民 |
| 背景 | 大饥荒,人相食 |
| 主要行动 | 不顾反对意见,开仓放粮四万石 |
| 态度 | 坚决果断,以民为本 |
| 核心思想 | “民为贵”,不拘泥于制度,重在救人 |
| 影响 | 救活大量灾民,体现清官风范 |
四、
《郑板桥开仓济民》讲述的是郑板桥在面对严重饥荒时,不顾上级和同僚的质疑,毅然决定开仓放粮,救民于水火的故事。他强调“民为本”的理念,认为在紧急情况下,不应被官僚制度所束缚,而应以实际行动拯救百姓。这一行为不仅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也彰显了他作为一位清官的担当与仁心。
郑板桥的做法虽然在当时被视为“越权”,但其结果却赢得了百姓的敬仰与后世的赞誉。他的事迹成为古代“为民做主”官员的典范,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责任与良知的重要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