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气指使这个成语是出自哪里】“颐气指使”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人傲慢、专横,以威严的态度命令他人。虽然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为少见,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成语来源总结
“颐气指使”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其核心含义是“用鼻子发出气息来指挥别人”,形象地表达了一个人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姿态。这一成语多用于描述那些态度傲慢、不尊重他人、喜欢发号施令的人。
| 成语 | 颐气指使 |
| 拼音 | yí qì zhǐ shǐ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释义 | 形容人傲慢、专横,喜欢命令他人 |
| 用法 | 多用于贬义,形容人态度恶劣 |
| 近义词 | 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
| 反义词 | 谦虚有礼、平易近人 |
二、出处详解
“颐气指使”最早出现在《后汉书·王符传》中。原文如下:
> “夫贵者,非能自贵也;贱者,非能自贱也。人君之尊,如天之高;人臣之卑,如地之下。然则人君之德,不可不弘;人臣之行,不可不谨。若乃颐气指使,不务仁义,虽有万乘之富,亦何足道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君主的尊贵,并不是自己就能显得尊贵;臣子的卑微,也不是自己就能变得卑微。君主的品德必须宽厚,臣子的行为必须谨慎。如果君主只是一味地颐指气使,不注重仁义,即使拥有万辆兵车的财富,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颐气指使”最初是用来批评君主或上级人物态度傲慢、缺乏仁德的行为。
三、成语演变与使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颐气指使”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常见的成语“颐指气使”。两者意思相近,但在现代汉语中,“颐指气使”更为常见,而“颐气指使”则较少使用。
不过,无论是“颐气指使”还是“颐指气使”,它们都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用于批评那些态度专横、不讲道理的人。
四、结语
“颐气指使”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权力与道德关系的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人性与社会行为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避免成为“颐气指使”式的人物,而是要学会尊重他人、谦逊有礼。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典故,可继续查阅《后汉书》或其他古代文献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