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在金属纳米团簇中实现了>99%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

导读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王全明教授团队合作,实现近统一室温光致发光量子溶液中金属纳米团簇的近红外(NIR)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周猛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王全明教授团队合作,实现近统一室温光致发光量子溶液中金属纳米团簇的近红外(NIR) 发射产率 (PLQY) (>99%)。他们的工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金纳米团簇(Au NC)作为近红外发射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具有潜力。然而,Au NC 在近红外区域的 PLQY 通常较低,通常低于 10%。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成了Au 22 ( t BuPhC = C) 18 (Au 22 ) 及其铜掺杂对应物Au 16 Cu 6 ( t BuPhC = C) 18 (Au 16 Cu 6 ) 并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性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Au 22和Au 16 Cu 6具有相似的结构。 Au 22在690 nm处显示发射峰,而Au 16 Cu 6在720 nm处显示发射峰。 Au 22和Au 16 Cu 6在空气中的绝对PLQY分别为9%和95%。在脱气溶液中,通过绝对法和相对法测得Au 16 Cu 6的PLQY均达到100%。时间相关单光子计数测得Au 22和Au 16 Cu 6的光致发光寿命分别为485 ns 和1.64 μs。

通过瞬态吸收光谱对NCs激发态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两种NCs的发光态均源自三重态(T 1),并且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中观察到了不同的动态过程。在380 nm激发下,Au 22显示出148 ps的缓慢上升,而Au 16 Cu 6显示出0.5 ps的快速弛豫。三重态敏化实验证实这些过程归因于从单重态(S 1)到T 1的超快系间窜越(ISC) 。由于铜掺杂,Au 16 Cu 6具有较小的ΔE st,显着加快了其ISC速率。结果,Au 16 Cu 6最终表现出接近 100% 的 PLQY。

实现接近一致的 PLQY 的方法可以促进高发射金属簇材料的开发。具体来说,这项工作表明,即使在室温下的溶液中,金铜纳米团簇合金也可以实现接近一致的 PLQY,这将使从生物成像到发光器件的应用成为可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你喜欢

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