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什么意思】一、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原文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千里马常常存在,但真正懂得赏识它的人却很少。即使有千里马,也常常被埋没在普通马匹中,得不到应有的待遇。那些喂养马的人不了解马的才能,只给它吃饱饭,却不了解它的潜力。当这匹马发出嘶鸣时,主人却听不懂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其实,并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人们不懂得识别和珍惜它。
因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意思是:当千里马发出声音(表达自己),但人们却无法理解它的意图或价值,导致它被忽视或误解。
二、表格展示解析
| 词语 | 出处 | 原文 | 含义解释 | 现代理解 |
| 鸣之 | 《马说》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鸣”指马发出叫声,象征表达;“之”指代千里马 | 千里马通过叫声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能力 |
| 而 | 《马说》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表示转折,说明虽然表达了,但未被理解 | 表达与理解之间存在断层 |
| 不能 | 《马说》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表示不具备某种能力或条件 | 人们缺乏理解或识别的能力 |
| 通其意 | 《马说》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懂得它的意思、意图或价值 | 未能识别千里马的价值和诉求 |
三、延伸思考
这句话不仅是对千里马的同情,更是对人才被埋没现象的深刻批判。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有才华的人往往因为没有遇到“伯乐”而被忽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在现代社会同样存在——有人有能力,却因缺乏机会或被人误解而难以施展才华。
因此,“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仅是一个文学表达,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隐喻。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尤其是那些看似平凡但实则非凡的人。
四、结语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无奈与讽刺,也是对识人、用人智慧的呼唤。只有真正懂得倾听与理解,才能避免“天下无马”的悲剧重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