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的意思是什么】“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名言等来支持观点。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内容的丰富性和论证的严谨性。
一、成语解释
词语 | 含义 |
旁征博引 | 指在表达观点时,广泛地引用各种资料、文献、名人语录等作为论据,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
二、成语来源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用于描述文章写作中善于引用多种资料。
- 结构:由“旁征”和“博引”两个部分组成。“旁征”指广泛地引用,“博引”指大量地引证。
- 使用场景:常用于学术论文、演讲稿、文学评论等正式场合,表示作者或演讲者知识渊博、论证充分。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引经据典、引古证今、广征博引 |
反义词 | 言之无物、空洞无物、泛泛而谈 |
四、例句解析
1. 例句1:他在论文中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历史文献和名人观点,使论证更加有说服力。
2. 例句2:这位作家写作风格独特,常常旁征博引,让读者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五、使用建议
- “旁征博引”适用于需要体现知识广度和论证深度的场合。
- 使用时要注意引用内容的准确性和相关性,避免堆砌资料而失去逻辑主线。
- 不宜用于口语化或非正式场合,以免显得生硬或不自然。
六、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成语,体现了语言表达中的严谨与丰富。它不仅展示了说话者或作者的知识储备,也增强了内容的可信度和感染力。在写作或演讲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表达的质量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