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扁斫轮原文及翻译】一、
《轮扁斫轮》出自《庄子·天道》,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轮扁与齐桓公的对话,揭示了“道”与“技”的关系。轮扁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制轮工匠,他在与齐桓公交谈中指出,自己所掌握的制轮技艺并非完全来自书本,而是源于长期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悟。他强调“轮扁之技,不传于书”,即真正的技艺往往难以用文字表达,必须通过亲身实践才能领悟。
文章通过这一寓言,表达了庄子对“道不可言”的哲学观点,也反映了他对传统知识体系的批判,主张从实践中体悟真理。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轮扁斫轮于堂下,齐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曰:“敢问,君之所读何书?” | 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说:“请问,您读的是什么书?” |
公曰:“圣人之言。” | 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言论。” |
曰:“圣人之言,非圣人之言也。” | 轮扁说:“圣人的言论,并不是圣人自己的言论。” |
“彼其所以为书者,不以言,以意;其所以为意者,不以心,以道。” | “他们之所以写书,不是用语言,而是用意;他们之所以有这个意,不是用心,而是用道。” |
“吾是以知其无益也。” | 我因此知道这是没有用处的。” |
“今夫轮,大而坚,小而脆,其理一也。匠人得之于手,应之于心,而不能言之于口。” | “现在这车轮,大而坚固,小而脆弱,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工匠靠手得到它,心中明白它,却无法用语言说出来。” |
“若夫道,则不可言,言而非也。” | “至于‘道’,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就不是道。” |
“吾闻之,古之人,其知有所不及,故以心会之,而不以言传之。” | “我听说,古代的人,他们的智慧有不到的地方,所以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言语来传授。” |
“今夫子诵之,是已失其道矣。” | “现在您诵读这些,已经失去了‘道’。” |
三、总结分析
《轮扁斫轮》虽短,但寓意深刻,体现了庄子对“道”与“技”的辩证思考。轮扁作为一位普通工匠,却能道出超越常人的哲理,说明真正的智慧不一定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实践与内心的体悟。
此篇寓言不仅批评了单纯依赖文字传承知识的方式,也强调了“实践出真知”的重要性。同时,它也反映出庄子对“道不可言”的思想,认为最高层次的真理是无法用语言准确传达的,只有通过内在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结语:
《轮扁斫轮》不仅是对技艺与智慧关系的探讨,更是对人类认知方式的一种反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实践的价值,更应重视内心的真实感受与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