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案而起的意思】“拍案而起”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因愤怒、激动或受到极大刺激而突然站起来。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情绪激烈、反应强烈的状态,常见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
一、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拍案而起 |
拼音 | pāi àn ér qǐ |
出处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按剑而起。”虽非原句,但后世多用于类似情境。 |
释义 | 形容因愤怒、激动或受到极大刺激而突然站起。 |
用法 | 多用于描写人物情绪激烈时的动作,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
近义词 | 怒发冲冠、勃然大怒、愤然起身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安之若素、镇定自若 |
二、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文学作品 | 他听到父亲被冤枉的消息,拍案而起,怒不可遏。 |
日常交流 | 面对不公,她拍案而起,大声质问对方。 |
历史故事 | 古代忠臣听闻奸臣陷害忠良,拍案而起,誓死抗争。 |
三、情感与心理分析
“拍案而起”不仅仅是一个动作描写,更是一种情绪的外化表现。它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心理状态下:
- 愤怒:对不公、欺压、欺骗等行为感到极度不满。
- 激动:因某些事件引发强烈情绪波动,无法抑制。
- 决心:在关键时刻表现出坚定的态度和行动力。
这种情绪的爆发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正义感或责任感,是人物性格和立场的体现。
四、总结
“拍案而起”是一个极具画面感和情绪张力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面对不公或突发事件时的激烈反应。它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情绪状态,也反映了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和态度。在写作或口语表达中,恰当使用这一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原创声明:本文内容为原创撰写,基于对“拍案而起”成语的深入理解与分析,结合实际使用场景进行整理归纳,力求内容真实、准确、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