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下里巴人的含义】“下里巴人”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通俗、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艺术形式。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音乐和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下面将对这一成语的含义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加以展示。
一、成语概述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下里巴人 |
拼音 | xià lǐ bā rén |
出处 | 源自《楚辞·宋玉对楚王问》 |
释义 | 原指战国时期楚国的民间歌曲,后泛指通俗、大众化的文化作品或艺术形式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通俗文艺、流行文化或接地气的艺术表达 |
近义词 | 雅俗共赏、通俗易懂、大众化 |
反义词 | 阳春白雪、高雅艺术、曲高和寡 |
二、详细解释
“下里巴人”最早出自《楚辞·宋玉对楚王问》中的一段对话。故事讲的是楚王问宋玉:“先生难道不喜欢唱歌吗?为什么你的作品不受欢迎?”宋玉回答说:“我所唱的‘下里巴人’是民间流行的歌曲,而‘阳春白雪’则是高雅难懂的作品,所以听众不多。”从此,“下里巴人”便成为通俗文化的代称。
在现代语境中,“下里巴人”常用来与“阳春白雪”相对,强调艺术作品的普及性和大众接受度。它并不带有贬义,而是客观描述一种贴近生活的文化风格。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使用示例 |
文艺评论 | “这部小说语言通俗,内容贴近生活,堪称现代版的‘下里巴人’。” |
影视作品 | “这部电影虽然制作简单,但因为贴近群众,被观众称为‘下里巴人’式的佳作。” |
社会文化 | “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正是‘下里巴人’的代表,深受普通百姓喜爱。” |
四、总结
“下里巴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民间文化的魅力,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对通俗艺术的认可。它与“阳春白雪”形成鲜明对比,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面貌。理解这一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不同层次的文化作品,并尊重各类艺术形式的价值。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文化背景,可继续探讨“阳春白雪”等对应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