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恻隐是什么意思】“恻隐”是一个汉语词汇,常用于表达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怜悯。它源自古代儒家思想,是“仁”的一种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恻隐之心”常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内心深处对弱者、受苦者的关怀与同情。
一、
“恻隐”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公孙丑上》,原文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意思是:同情、怜悯别人的心,每个人都会有。这是孟子提出“性善论”的重要依据之一,他认为人性本善,而“恻隐”正是这种善性的表现。
在现代语境中,“恻隐”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对他人痛苦或不幸的感同身受,并愿意伸出援手帮助对方。它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道德责任的体现。
二、表格形式总结
项目 | 内容 |
词语 | 恻隐 |
拼音 | cè yǐn |
来源 | 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
基本含义 | 对他人不幸的同情与怜悯 |
引申义 | 表现为善良、仁爱、同情心 |
文化背景 | 儒家思想中的“仁”与“恻隐之心”密切相关 |
现代用法 | 形容对他人的同情、怜悯与帮助行为 |
相关成语 | 恻隐之心、悲天悯人、同理心 |
三、结语
“恻隐”不仅是语言上的一个词,更是一种情感与道德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他人的苦难时,应保持一颗柔软的心,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在当今社会,这种“恻隐之心”尤为重要,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