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地,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 )。】在现代经济体系中,基础货币(也称为高能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并控制的重要货币形式,它在金融体系中起着核心作用。基础货币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下面将对这两部分进行详细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组成内容。
一、基础货币的定义
基础货币是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发行的货币总量,包括公众持有的现金(纸币和硬币)以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它是整个货币供给的基础,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影响市场上的广义货币供应量。
二、基础货币的主要组成部分
1. 流通中的现金(Cash in Circulation)
这指的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不包括银行系统内部的现金。这部分货币可以直接用于日常交易,是基础货币中最直观的部分。
2. 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s)
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央行规定,将一定比例的存款存入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这部分准备金可以分为两种:
- 法定存款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根据央行规定的比例存入的金额。
- 超额存款准备金(Excess Reserve):商业银行自愿存入的超过法定要求的部分。
三、基础货币的作用
- 调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基础货币的规模来影响市场利率和信贷条件。
- 维持金融稳定:确保银行体系有足够的流动性以应对突发需求。
- 支持货币乘数机制:基础货币是广义货币(如M2)产生的基础,通过银行系统的信贷活动被放大。
四、基础货币组成表
组成部分 | 定义说明 | 是否可被央行直接控制 | 备注 |
流通中的现金 | 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和硬币 | 是 | 受央行发行管理 |
法定存款准备金 | 商业银行按央行规定必须存入的存款 | 是 | 受政策调控 |
超额存款准备金 | 商业银行自愿存入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款 | 否(取决于银行决策) | 影响银行放贷能力 |
五、总结
综上所述,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两大部分构成。其中,存款准备金又包括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这些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的核心工具,对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具有重要影响。理解基础货币的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的运行逻辑。